高考离不开准考证,下列哪个曾是古代“准考证”的名称
作者:QT 人气: 72明天就是2022年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了,高考成就了无数人的梦想,参加高考的朋友都知道,高考需要准考证,而有趣的是,中国古代也有“高考”,你知道他们的准考证叫什么名字吗?有什么来历吗?一起来看看吧!
问题:高考离不开准考证,下列哪个曾是古代“准考证”的名称
选项一:A 、浮票
选项二:B 、文帖
正确答案:浮票
现代考试中普遍使用准考证,应试时考生将准考证放置于桌子左上角,开考前监考老师会核查其身份,以防替考。通过比对考生的准考证、实际相貌、身份证,要甄别其身份并不难。而在科举时代,考官又是怎样核验应试者身份的呢?
什么是“浮票”?
科举考试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营私舞弊,尤其是明清时期,考场中舞弊之风越演越烈,舞弊手法也是层出不穷,其中之一便是代考。为防止冒名顶替考试,便出现了类似于我们现代考试中“准考证”的文件。明清时期实行点名识认制度,考生报考时,需要先投递“识认官印记”,由识认官负责临场识认该考生。清代还有“院试卷结票”,在结票上写有考生详细的家庭信息以及两位担保人的签字画押,没有结票便不能入场考试。
在每场考试前,会有官员准备好文卷,卷面粘贴浮票,其上填写考生姓名及座位号,卷后有弥封,用于封印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缴卷时考生揭去浮票,并妥为保存,以备试卷信息与发案时比对之需。本馆藏有清代浮票,票面上部写有“浮票自行揭去,案发比对”字样,下部正中为考生姓名,左侧为座号。
现代的准考证上一般都有考生的照片,便于监考官核查考生身份,以防顶替。而在浮票上,一般还书写有考生的身高、脸型、有无胡须、胎痣等信息。如清代大书法家周鑑科举浮票,其相貌表述为“身中,面白,无须”。有的浮票还在右侧写有“五官另有疵疾之处,均要注明”,可谓详细。考官即根据浮票上的相貌特征描述来核对应试者身份。清末苏州人俞达的小说《青楼梦》中有《县试竹枝词》十首,其四《点名》:“头门号炮放三声,大令公然坐点名。字异音同容易误,诸君浮票认分明”。
有的考试,其浮票上没有注明考生的相貌特征,考官则通过面貌册来核查应试者的身份。清钱泳(1759-1844)编著《履园丛话》卷二一《面貌册》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胡高望,字希吕,号豫堂,浙江仁和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榜眼,曾任江苏学政,以严谨著称。有一年,有常熟县籍考生沈廷辉,因微蓄胡须,在报填“面貌册”时注明“微须”。考前他突然意识到胡高望习惯将“微”训为“无”,有须而填“微须”,将不能入场。为了顺利应试,他拟请书吏修改面貌册,因联络不到,不得已擅将胡须剃去。而参与考务之书吏因与沈廷辉熟识,不明其已剃须,好心帮其将“微须”改为“有须”,未料酿成大祸。胡高望见沈廷辉并未蓄须,而面貌册上却书有须,以为冒名顶替,将其逐出考场。这或许只是一个笑话,其真实性无从考证。
浮票的作用与影响
浮票的使用,既方便考官核验应试者身份,也方便考生在发案时比对,此外,它还是应试者在考后领取奖励的凭证。在科举时代,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宗族会对参加科举考试以及取得好成绩的族中子弟提供赴考费用和奖金,浮票则是考生领取奖励的凭证。如苏州《彭氏族谱》卷一二《庄规》规定:“县、府试正场助五百文,每覆一次及考性理三百文,生童岁试、科试正场及经古覆试与县、府试同,均于正案已发后支总汇报各人每场名次,并以逐次浮票为凭,按规支发,无票不发”。
太平天国时的科举考试也用浮票。其《钦定士阶条例》规定:“拟京试例设卷官二员,向在诏命官内选派,于每届试期,先行照知刷书官备办文卷多本,编列字号,卷面用浮票填写姓名坐号,卷后用弥封。缴卷时令士子揭去浮票,其弥封俟正总裁评定,方行对号拆封,奉献真圣主圣览,御定悬榜。至字号底簿,该员交总阅收存,以备拆封时应用”。
甲午战争后,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以及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全面改革旧式传统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旧式书院纷纷改建为新式学堂。1904年1月“癸卯学制”正式颁行。当时新式学堂的学业考试,如各省高等学堂的学业考试也曾使用浮票。学堂有定期考试,考试结束时,浮票由应试者保管。考毕评定等级,颁发奖励的时候,学生需凭浮票方可领奖。倘若浮票遗失或比对不符,概不发奖。这两件藏品是宣统元年(1909)一位叫“江裕”考生的考试浮票及试题,浮票印有“安徽高等学堂监督釪记”字样。高等学堂,性质是大学预科,主要衔接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高等学堂分为三类科,一类为法学、文学科;二类为工、理、农科、三类为医学科,因此考试题目也多与学堂课程设置有关。藏品两道试题,一题为西方历史,二为政治论题。
1905年9月,科举考试停废。宣统年间,学部曾颁布政令,规定各类考试之应试者须在报考时提供照片,否则取消考试资格,浮票从此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加载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