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下载

展开

为了饮食安全,过年聚餐不妨分餐,我国古代有过“分餐制”吗

作者:QT 人气: 15

新冠疫情到现在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而步入冬季之后,全球的新冠疫情又更加严重了起来!随着我国春节的临近,聚餐现象频繁,因此分餐非常有必要!而对于现代来说的分餐古代有吗?让我们从蚂蚁庄园1月16日每日一题中找寻正确答案吧!

问题:为了饮食安全,过年聚餐不妨分餐,我国古代有过“分餐制”吗

选项一:A、有的

选项二:B、没有

正确答案:有的

中国人吃饭喜欢围坐在一起共享,但历史上传统中国也曾经是实行过“分食制”的。在华夏饮食发展史的时间序列上, 分食制在先,合食制在后。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的孟尝君门下养了许多食 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食客数千人",不分贵贱,吃的都跟孟尝君本人一样。有一 天晚上吃饭,由于照明条件不好,一位食客发现自己的饭不如别人的,以为受到了轻视,大怒,丢下饭碗就要告辞。孟尝君赶忙站起来,拿自己的饭跟客人的饭现场比对,结果证明这两份饭是一模一样的。客惭,自刎。为了一顿饭竟然自 杀了。当然,我们能理解容人的惭愧不是因为饭食本身,而是因为自己心胸狭窄、自信不固,对孟尝君信任不坚,辜负了主人的好意。这样血气方刚、重义轻生的中国人,大概也只存在于战国和后战国时代了吧!那才是真的少年中国,不谙世故,一脉天真,把 原则看得比性命重要,容不得道德瑕疵!

春秋战国以至于唐,中国人吃饭的方式都是分食制。成语“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梁鸿是一个很有德行的贤士,他娶妻以德,娶了贤(丑)女子孟光。梁鸿带看孟光从陕西老家跑到南方,穷得借住在别人家廊房底下,靠出卖力气替人舂米为生。然而,在这样的穷困潦倒之中,孟光居然做到了每次给 梁鸿端饭,都"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主人于是觉得这个男人能够被老婆这样尊敬,一定很了不起,绝非凡人。孟光齐眉捧看的案上放看的,就是梁鸿一顿吃的 饭,这是分食制的明证。

分食制与当时的家具形制相匹配。分食制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都是在地板上,进门需要脱鞋,户外之屐满矣.,就是家里来的人太多了。汉末,乱世之中,两个年轻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贵人经过,车马喧哗。管宁“读书如故",华歆扔下书跑出去 看热闹,一脸的羡慕。管宁把席子一割两半,对华歆宣布:“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割席断交,这是只有在跪坐时代才能发生的故事。皇帝赐给大臣的特殊恩典之中,有一项很特别的“剑履上殿”,允许大臣佩剑、穿鞋上殿,这也是要放到跪坐时代才能理解的东西。席地而跪坐,臀部坐在脚底板上,这是正常的坐法;臀部离开脚底板、上身直立起 来,叫做"长坐”;箕踞(叉开腿坐)被认为是很粗鲁的行为,当然,像佛那样盘腿坐应该是没问题的。吃饭、读书、写字依靠的是较矮的案或者几,不讲究的人可以“据案大嘴”。

中国家居制度的演变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宋朝才进入了高桌大椅时代。最初的新式坐具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从西方传入的,因此被称为胡床。它的支撑结构和使用方法都类似于今天的马扎,隋朝以后改成“交床”。交床高,可以不用脱 鞋了,整个人的身体状态可以更为舒展,这种由新坐具带来的新坐姿被称为胡坐,从进入中国到发展成为完整的家居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唐代的墓室壁画当中的坐具已经有一定的高度,可以垂足而坐了,但还不够高,而且相对竞大,可以供几个人盘腿而坐,还是有模仿席子的感觉,可见旧起居制度的影响是顽固的。可以确认为南唐作品的《重屏弈棋图》,坐具的腿已经足够高,人的坐姿基本上像现代人,但是《重屏弈棋图》的坐具没有靠背,做久了肯定相当辛苦。 到了北宋,白沙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开芳宴的图上,桌子、椅子还有人的坐姿就都是高桌大椅版的了。

高桌大椅与合食制差不多同时出现,当然,这并不是说高桌大椅就一定会导出合食制。 高桌更大的表面积为食物的陈放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合食制能够出现,还要得益于食物种类和食物数星的日渐丰富。八十年代评合食制的人认为分食制更卫生,这当然没有错。可是分食制的出现显然不是出于卫生的需要,而是由于食物供应量有限,倘若不事先分配好,就可能会导致有人多吃多占,有人不够吃。只有食物数量足够多,品类又足够丰富的时候放到桌子上大家分享才吃得更热闹。

在北宋东京的餐饮业中,合食与分食是同时存在的。大酒楼以喝酒为主,兼卖下酒茶饭,实行合食制。“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当时酒店的“下酒茶饭”之丰富和服务态度之开放,今天的寻常饭店恐怕也是比不了的。下酒茶饭,按烹制方法,有羹、 汤、签、烤、炙、煎、炒、烧等等,可以明确分辨的食物原料有羊、鸡、鹅、鸭,兔 子、鹳鹑,鱼、虾、蛤蝴、蟹,有腰子、月市、肚、眩(牛百叶)、羊头,还有蘑菇。所有这些下酒茶饭,都能做到“逐时旋行索唤,不许一味有缺”,客人临时要求改变菜谱,“或别呼索变造”,也能做到“实时供应”。

不止如此,它允许外来商贩入店兜售各种熟食酒菜、时令鲜蔬、干鲜果品,"又有小儿子看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挟白磁缸子卖竦菜”,“又有托小盘卖干果子”;倘若还不能如食客的意,酒楼还可以“使人外买”下酒菜蔬。这样的心胸,哪里找去!惟外卖乎?!当然,北宋的酒店之所以在菜品上如此大方,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它们是酒店,拿了政府的特许造酒卖酒,酒是主业,菜只是下酒之物。

比酒楼“正店”低一级,专为吃饭而设置的食店,流行的似乎是分食法,—人一份。按照 《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食店"行菜”的小二哥简直就是“最强大脑”。“客座,则一人执筋纸,遍问坐客。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臆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行菜地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后厨。须臾,"行菜者左手杈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驮迭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食客 点菜,是“人人索唤不同”,而“行菜”端出来的,也须“尽合各人呼索”。看起来食店所供应的菜饭似乎是份儿饭,连菜带饭一人一碗,各吃各食。食店的就餐工具,“旧只用匙,今皆用筋矣' 从勺子到筷子的变化发生在北宋晚期。同样还有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变化是一日三餐的普及,从前是两餐的。

看来分餐制不只是西方人的专利,中国古人就是由分餐制转化为合餐制的。

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教程
相关下载